我们在怕什么

我听过,也自己发出过这样的抱怨:“这里的中餐都不正宗,要什么没什么,还贵的要命,真是等不急回家了。”

Amy Zhao

  ✍  News

我听过,也自己发出过这样的抱怨:“这里的中餐都不正宗,要什么没什么,还贵的要命,真是等不急回家了。” 我听过,也自己发出过这样的抱怨:“从xx国回来后天天病怏怏的,老是咳嗽,估计是国内空气太不好了。还有堵车,天天堵的我都不敢出门了。在xx国的时候,人家人也不少,车也很多,怎么就没见过人家天天雾霾天天堵车的。”当被问起国外的时候,我听过我认识的人这么说: “哎在xx国挺寂寞的。大家上课来下课走,根本没有什么交集。朋友都在国内,还是回去舒服。”但是当我回到国内,再遇见那些之前在国外跟我发出这样抱怨的人的时候,他们说:“我受不了国内了。太不守规矩。超市交钱不排队,地铁里啊公共场合啊到处喧哗,真是没教养。这方面还是国外好一些。”四年前我们中的大多数还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而四年后的今天,因为我们作为上海纽约大学即将产生的第一届毕业生,每个人都至少已经有了一个学期的海外学习(study away)的经验,当我们回到国内的时候,这样的感叹和抱怨不仅变得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自然。四年前的我们听从了自己的内心,毫不畏惧的选择了一所连自己的教学楼还没有建好的学校。每个人都默默地都相信即使自己作出的选择就算是错的,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将局面改变过来;如果是对的,那么我将扭转身边人摔在我们肩头的一切压力和质疑,而我们每一个个体也会因为这样与众不同的选择而变成同龄人中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四年前的无畏伴随着对未来的未知和不可预测,但是我们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样一条没有被人走过的路。而今天,面临着屈指可数的在学校的日子,我们不禁回过头重新审视我们将近四年的旅途。当那个四年前的高中优秀毕业生变成全球排名前三十高等学府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独立法人分校的第一批被录取人再变成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我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刚刚变成学校中资格最老的学生群体的自信被即将步入社会,变成社会中年龄最小的一员的恐惧所代替。当每个人被微信朋友圈中不停分享的求职信息花了眼睛,当朋友聊天的内容从日常八卦约饭约酒变成了询问未来感叹前途迷惘,我们每个人都从心安理得变得惴惴不安。我们怕那些global perspectives on society/global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课程中所教的文章不过是花花世界的一隅,我怕我们学了无数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但是到最后现实世界会给我们一巴掌让我们五体投地并且无力回天。我们是成长在被西方世界戏称为“社会主义下的资本主义”的中国,我们怕我们几近于周游世界的经历到头来给我们的是看不惯自己国家陋习,过不惯西方生活节奏的尴尬。这种恐惧跟每一个二十出头的人拥有的恐惧类似,但是也不尽相同。我们为了我们的选择真真切切地付出了四年,也心安理得地收获了四年,但是我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届,如果我们可以在四年前成为英雄,也就可以在四年后变成殉道者。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被承认,四年的在校经验让我们学会害怕了。换句话说,我们不再不知天高地厚地觉得自己站在陆家嘴用钱堆出来的马路两端既可以征服世界,我们学会变得更加诚实,也从而, 变得更加成熟。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恐惧。这种恐惧从2013年我们第一次做出来自这个学校的选择的时候便默默地在我们心底潜伏着。这种恐惧不是好也不是坏,只不过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而四年前的“未来”变成了今天的“半年后”,这种恐惧爆发了出来。但是这不是没有来由的恐惧,也不是无法控制的恐惧。或许这个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我们的四年以及我们对这个世界或多或少的认知足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能力的高低。事实是,对于从象牙塔步入到真实的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准备好。而正是这种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对社会机制作出的各种反应,成为客观世界评价我们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仔细想想,四年前,我们准备好了吗?不,我们从来没有准备好,我们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然后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几近于周游世界的经历,结实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告诉我你在怕什么,因为说出来你就会知道,你从来不是一个人。我们的畏惧来的无比真实,如同洪水猛兽但是一切事实都证明无畏比无知要更加保险。我或许不能帮你解决产生恐惧的根源,因为我也同你一样害怕这个叫做未来的东西,但是至少你还有我一起跟你承担。 而且就算我的肩膀无法承担,我还有身在A地的她来探讨,而她还有身在B地的他来倾诉。这些,或许是对我们四年前作出的一个不确定的,没准备好的,充满恐惧的选择的最好的回报。而我知道,总有一天,当我们回过头看现在的自己,就像我们现在的自己回头看高中刚毕业的我们,我们会感恩自己在不确定时作出的选择。因为不论好坏,我们都会接纳,并且试图改变,就像当初大学那样坚定。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Amy Zhao.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email protected] to get in touch. Photo Credit: Amy Zhao